中國跟俄羅斯近期交好原因之一/ China with Russia's recent friendly with one of the reasons
|
中評社台北11月11日電(特約作者 石之瑜)全世界分裂的民族很多,他們彼此之間的態度與立場值得追蹤與研究。其中,俄羅斯民族在蘇聯解體後,有數百萬同族人猶如滯留國外,因此突然體會到分裂民族的處境,也因此在面對兩岸關係時,就可能產生不同的體會。俄羅斯首 席漢學家且為科學院院士的季塔連科,就有如此的感嘆。
季塔連科認為俄羅斯民族現在有許多方面必須與中國人學習,他看到中國崛起之後,容納世界各地大量的華人回歸,認為是同胞合作的典範。他更注意到的是,世界各地的華人是中國在復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正是華人願意幫助自己祖國的心願與文化使然,他們在中國艱難的時刻仍然率先投入,今天後起的新一代華人則可以參加這樣崛起的過程,受到祖國歡迎。
院士並針對兩岸關係表示,中華民族的團結是中國歷史與文化值得俄羅斯民族學習的對象,他認為那是同胞感所孕育的彼此支持與相互幫助,進而鼓勵兩岸之間開展各種相互交流,尤其是大陸對台灣的政策在近年大幅放寬,更顯示文化與歷史的深度。
對於院士發抒的感想,同樣來自歐洲的其他漢學家則有人不以為然,因為民族的復興在歐洲歷史上帶來了不知多少的相互殘害,因此再用民族主義作為政策或歷史的基礎,對歐洲而言並不是福音。
然而,這兩種對民族主義的態度並不是相斥的。在院士所來自的俄羅斯漢學傳統中,知識的思想性遠大過於工具性。思想性的知識其基礎深而廣,對於知識的根源及其歷史遭遇深有體會。思想性強的知識對於不同的知識傳統能夠有包容的能力,因為知識人不至於看到差異,就產生遭到威脅的錯覺,而對於強權或利誘,也不至於隨波逐流,因為知識人有反求諸己的內在穩定性。
俄羅斯的漢學就有這樣一種傳統,即使在共產黨專擅的時期,也能維持一定的自持與深耕。在思想基礎上對民族與同胞的關懷,是來自於一種不畏懼環境艱難,不屈服於外在強權的民族親和感。但是,如果缺乏思想的深度,民族主義可能就只剩下對內壓迫與對外排斥政治功能。
一個社會上當然不可能有太多知識人能夠深耕反思,建立不畏強權或不受利誘的道統,然而,道統微微不絕如縷,深刻不屈的知識信念本來就不是由大眾來承擔。當民族主義受到工具性的政策思維左右之際,能夠糾偏化解的力量,恐怕不可能是另一種對抗性的民族主義,而試圖粉碎或消解民族主義的願望,更如緣木求魚。
可見,在歷史長河中,一種基於思想文化傳承意識的民族主義,才是能夠對本民族關懷照顧,對異民族欣賞共榮的康莊大道。這樣的民族主義像是文化家庭,有親疏遠近,甚至愈遠者,見面反而有時愈有禮貌。
兩岸關係中的民族主義,當然有俄羅斯漢學傳統中所想像的那種思想性的中華民族主義情感,但也有工具性的民族主義動員。而擁有政治資源或決策地位的人有沒有思想深度,或他們面對的大眾有多少思想深度,只能是知識份子自己的思想深度決定的。故兩岸之間的民族主義的走向,最終是靠知識份子在掌握。
(中評社特約作者石之瑜,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外加亞洲語系:http://www.hytrip.net/n23978c971.aspx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