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齊國丞相管仲 經濟策略(轉載) /Spring and Autumn - Qi prime minister Guan Zhong economic strategy (reproduced)


《管子》的經濟謀略



管子促多謀善斷,他不僅把智謀用於政治和軍事,還用於經濟用於理財,

《管子》一書記載了許多生動的事例。
  一、統計理財謀

  管仲很重視統計在理財乃至整個經濟工作中的作用。《巨乘馬》、《乘馬數》、《山國軌》等幾篇都是講統計籌劃的。

  《管子》認為,國家對土地、人口、需用、常旨、貨幣都要有統計,縣、鄉和國家都要心中有數。特別是對於土地的等級要有準確統計。如果統計準確了,善於管理入控制,就可以取得收,而不必向人們徵稅。對於統計的內容必須嚴格保密,否則就會受制於下而的富民商人。總體統計完成後,然後計劃發行一筆經過全面籌算的貨幣,對於預計其土地收成有餘糧的農戶,就主動借錢給他們,大戶多藉,小戶少借。對於預計缺糧戶,也要藉給他們錢,以保持其最底生活水平。第二年,年景好,五穀豐登。官府就對余糧戶說:“我所貸給你們的共多少錢?鄉中糧食的現價多少?請按十分之七的折價還糧。”這樣糧價就會漲,幣值就會下跌。這樣餘糧被國家掌握起來了,使糧價坐長了十倍。這時對婦女所生產的布帛,只要合於國家需要的,都加以收購併訂下合同。


  合同按鄉,市的價格寫明:“官府無錢,但有糧,用糧食折價來收購。”這樣又用賣回糧食的辦法清償買佈人合同,國家需用的布帛便可解決。接著糧價又降回到原來水平。再貸放經過統籌發行的貨幣,再進行囤集糧食,糧價又上漲十倍。這時官府通告豪富之家和高利貸者們:“國君將出巡各地,爾等各應出錢若干備用。”還要通告鄰近各縣說:“有存糧的都不准擅自處理。如果巡行用糧不夠,國君將為解決人馬食用向民間借糧。”鄰縣四周的糧價又會坐漲十倍。國便下令說:“從富家所借的錢,一律以糧食折價償還。”這樣。糧食的市價就會降下來,幣值又要上升了。這種方法首先使糧價坐長十倍。其次用糧食支付借款。再其次因國家貨幣的九成在官府,一成在民間,幣值高而物價賤,便收購物資而投出貨幣。再其次因貨幣放在民間,物資集在官府,物價上漲;官府便按市價拋售物資,至物價回降而止。這樣的國家統計理財工作,安排在產品未成之前,掌握經營在產品已成之後,運用國家號令而收放進退,這樣就不必向民間直接徵稅了。此種方法雖然是運用價格,但其關鍵是統計要準確,信息要及進,故稱“統計理財”。



  二、御神用寶謀


  《管子·山權數》介紹了管仲通權過變的理財之術。“御神用寶”是其中的一種。

  管仲向桓公介紹說:如果北郭人掘地百得龜,就讓得龜者把龜放到大盤裡,君上立即派出使臣,配備十乘馬車,攜帶百金,到得龜人的家下令說:“國君賞賜給您中大夫的官服。”並說:“這是東海海神的後代,樣子像龜,寄居在你的家裡,賜給您中大夫的官服,終身享用,並給你百斤黃金的報酬。”於是把這龜奉為無價的寶物而收藏在大台之上,每天要血畬上條牛。幾年之後,齊要征代孤竹國,了解到富戶丁家所藏的糧食足夠三軍吃五個月的,便把丁家主人召來說:“我有一件無價之寶,現在我有出征的大事,想把這個寶物抵押給你,借用你的糧食。”丁氏領命送到糧食,卻不敢接受寶物,但一定要讓他收下。丁氏回家後就會改建房屋,鋪設墊席,把龜收藏起來。等兵代孤竹的時候,便可宣布丁家糧食確實滿足了三軍五個月的令用。到此,國君又可舉辦一種貢龜的理財方法。確定文行龜價值七千金,年龜價值四千金,黑白子的龜價值一千金。當國家危難的時候就把它作為寶物抵押出去,在國家安不定期的時候就讓它在物資流通中起作用。國家掌握市場除掌握糧食和貨幣外,還必須掌握寶物。萬乘之國不可以沒有價值萬金的庫藏寶龜。千乘之國不可以沒有價值千金的庫藏龍臥虎龜寶,百乘之國不可以沒有價值百金的庫藏龜寶。利用這種後備的寶物,同國家政策號令的進退相結合,就可以把握時機調節市場的物價了。
  三、高橋謀


  齊國重視武備,國家對皮、幹、筋、角四種製造兵器的材料徵收太重,使得市場上皮、幹、筋、角的價格十分昂貴。桓公就向管仲請教解決的方法。

  管仲說:“請下令修築高橋深池,使行人站在橋東看不到橋西,站在橋南看不到橋北。”桓公照辦了。過了一年,國家對皮、幹、筋、角的徵收減少了一半,人民在這方面的負擔也減少了一半。桓公召見管仲詢問這是什麼緣故,管仲回答說:“橋和池平坦的時候,夫妻兩面三刀拉著車子可以輕鬆地走百里路。現在橋高池深,東南西北的行人互相看不到對方,一旦天下小雨,十個人的力量也不能推車上橋,窪地遇雨,十個人的力量也靠不住。除了利用牛馬的力量別無其他辦法。牛馬被累壞了,而且不斷死在路上,牛馬的皮、幹、筋、角白送都沒有人要。牛馬的價格必然上漲,天下各諸侯國聽到這個消息,勢必像流水一樣趕著牛馬到齊國拋賣。所以,高架橋而深挖池,正是用來招引天下的牛馬而減速少人民這項負擔的辦法。誠如《道若秘》所說:'重視財的生產,不如重視財物的收聚'。”

  四、向神鬼徵稅


  桓公要徵收房屋稅,管仲不同意,說這樣等於毀壞房屋。桓公又想徵收人口稅,管仲也不同意,說這樣會掏人們的情慾。桓公又要徵收牲畜稅,管仲還是不同意,說這樣等於叫人們宰殺幼畜。桓公又想徵收樹木稅,管仲還是不同意,說這樣等於叫人們砍伐幼樹。桓公很不高興地說:“那麼,我徵收什麼稅才行呢?”管仲回答說:“請您向神鬼徵稅吧。”桓公不理解。管仲說:“行事​​合宜而乘勢,就可以得到好處;謀事利用權術,就可以得到大助。王者善於運用時勢,聖人善於運用神秘,使萬事各得其宜。”桓公求教做法。管仲說:“從前堯有五個功臣,現在無人祭禮。君上您建立五個死乾的祭祀制度,讓人們來祭祀他們。春天敬獻蘭花,秋天收新谷為祭,用生魚做成魚幹祭品,用小魚做成菜餚祭品。這樣,國家的魚稅收入就可以比從前增加許多倍,那就無需斂取罰款和徵收人口稅了。這樣既舉行了鬼神祭祀推行了禮義教化,又滿足了財政需要,何必再向百姓求索呢?”



  五、石璧謀


桓公想西行朝拜週天子而賀獻費用不足,問管仲有沒有什麼辦法。

管仲就讓桓公下令在陰裡築城,要求有三層城牆,九道城門。利用此項工程使玉匠雕製石璧,一尺的定價為一萬錢,八寸的定價為八千,七寸的定為七千,石*值四千,石瑗值五百。石璧如數完成後,管仲就西行朝見天子說:“敝國之君想率領諸侯來朝拜先王宗廟,觀禮於周室,請發布命令,天下諸侯凡不朝拜先王宗廟並觀禮於周室的,都必須帶上彤弓和石破天驚璧。不帶彤弓石璧的不准入朝。”週天子發號施令說可以這樣做。這樣,天下的諸侯都運載著黃金、珠玉、糧食、彩絹和布帛來齊國購買石璧。齊國的石璧由此流通於天下,天下的財物歸於齊國。所以齊國八年沒有徵收賦稅。



  六、美錦謀


  為了幫助貧民和農夫維持農事,齊國通用的辦法是向富商巨賈和高利貸者徵收賦稅。齊桓公想改變這種辦法。管仲說,要改變這種辦法必須利用國君的號令。於是派賓胥、隰朋、甯戚、鮑叔分別到全國各地做調查。要他們為國君調查四主各放貸地區的情況,調查那裡負倆的人有多少家,罪惡報告。四個大臣調查完畢回來,報告情況。全國所有高利貸者,共放債三千萬錢,三千萬鍾左右的糧食。借倆貧民三千多家。管仲說:“不料我國的百姓等於一國而有五個國君的徵斂,這樣還想國家不窮,軍隊不弱,怎麼可能呢?”桓公問怎麼辦。

管仲就叫他下號令,前來朝拜賀獻的,都須獻來織有漂亮花紋的美錦,美錦的價格就上漲了。國君“棧台”所藏的同類美錦,價格也隨著漲節許多倍。然後,國君下令召見高利貸者,並設宴招待他們。太宰敬酒後,桓公便提衣起立而問大家:“我需要輸的事情很多,只好派官在國內收稅。聽說諸位曾把錢、糧借給貧民,使他們得以完成納稅義務。我藏有漂亮花紋的美錦,每疋價值萬錢,我想用它來為貧民們償還本息,使他們免債務負擔。”高利貸者都俯首下拜說:“君上如此關懷百姓,請允許我們把債券捐獻於堂下就是了。”桓公又說:“那可不行。諸位使我國貧民春得以耕,夏得以耘,我感謝你們,無所獎勵,這點東西都不肯收,我心不安。 ”這樣,國家拿出的織錦不到三千純,便償清了四方貧民的本息,免除了他們的債務。貧民對君王自然更感激不盡。



  七、輕重之術


  管仲把輕重之術運用於諸侯國之間的鬥爭,取得了不戰而勝的效果。

  據《管子·輕重戊》記載:桓公說:“魯國、梁國對於我們齊國,就像田邊上的莊稼,蜂身上的尾螫,牙外面的嘴唇一樣。現在我想攻占魯、梁兩國,怎樣進行才行?”

管子為桓公以謀劃說:“魯、梁兩國的百姓,從來以織綈為業。您就帶頭穿綈做的衣服,令左右近臣也穿,百姓也就會跟著穿。您還要下令齊國不准織綈,必須仰給魯、梁二國。這樣,魯、梁二國就將放棄農業而去織綈了。”於是,桓公在泰山之南做起綈服,10天做好就穿上了。管仲還對魯、梁二國的商人說:“你們給我販來綈一千疋,我給你們金三百斤;販來萬疋,給三千斤。”這樣,魯、梁二國即使不向百姓徵稅,財用也充足了。魯、樑的國君聽到這個消息,便要求他們的百姓織綈。

  13個月後,管仲派人到魯、梁探聽。兩國城市人口之多使路上塵土飛揚,十步內都互相看不清楚,走路的足不舉踵,坐車的車輪相撞,騎馬的列隊而行。管仲說:“可以拿下魯、梁二國了。”桓公說:“該怎麼辦?”管仲回答說:“您應該改穿帛料衣服,副食百姓不再穿綈。還要封閉關卡,與魯、梁斷絕經濟往來。”10個月後,管仲又派人探聽,看到魯樑的百姓逐漸地陷於飢餓,連朝廷的正常賦稅都交不起。兩國國君命令百姓停止織綈而務農,但糧食都不能在幾個月內生產出來。魯、樑的百姓買糧每石要花上千錢,而齊國糧價才每石十錢。兩年後,魯、樑的百姓十分之六投奔齊國。三年後,魯、樑的國君也都歸順齊國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要拒絕中華民國紅十字會?」一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網友:原來是「藍(KMT)」十字會(轉貼修改)

近代中日統治者改革觀念的差異——評李鴻章與森有禮的一場辯論 (轉貼跟註解)

蔣中正 vs 蔣經國 vs 李登輝 (功錯) (轉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