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統治者改革觀念的差異——評李鴻章與森有禮的一場辯論 (轉貼跟註解)
(資料來源:《北京日報》 1993 年 3 月 31 日 ) 王曉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森有禮 李鴻章 西元1870~1900年間(A.D. 1870~1900).別忘了"慈禧太后守舊派"當權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日兩國統治集團都進行了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近代化改革運動,即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但是這兩個運動的成效卻相差懸殊,甲午戰爭已見分曉。其原因是很複雜的,其中兩國統治者對待改革開放與東西文化的不同觀念和心態,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本文試圖通過清政府洋務派領袖、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日本明治時代政治家森有禮的一場唇槍舌劍的辯論,對此作一番具體典型的剖析。 1876 年 1 月 24 日 ,身為日本駐華公使的森有禮前往保定直隸總督官邸,拜訪了李鴻章。據說兩人會談了幾個小時,主要是圍繞朝鮮局勢等外交議題。但是,談話中有時也涉及改革開放及東西文化等問題,而且雙方曾展開一場針鋒相對的辯論。 據中文史料《李鴻章與森有禮問答節略》載,兩人見面之後不久,李鴻章就問森有禮對東西文化的看法。 森有禮回答:“西國所學十分有用,中國學問只有三分可取,其餘七分仍系舊樣,已無用了。”作為日本“文明開化”的倡導者森有禮,認為西方文化對日本近代的發展“十分有用”,要努力學習,而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只有“三分可取”,大部分已過時無用了,這兩句話反映了當時日本統治集團對東西文化的價值判斷。 李鴻章接著又問森有禮日本學習西方文化的程度:“日本西學有七分否?”森有禮卻回答:“五分尚沒有。”李鴻章感到很驚訝,便追問:“日本衣冠都變了,怎說沒有五分?”這時日本公使館的書記官鄭永寧解釋道:“這是外貌,其實本領尚未盡學會。”森有禮又進一步說明:“敝國上下俱好,只學得現成器藝,沒有像西國從自己心中想出法兒的一個人。”(《李鴻章與森有禮問答節略》,《中日戰爭》(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一) 299 頁。)他認為光是引進和模仿西方文化與科學技術,只能算學到一半,還必須在此基礎上自己加以創新和發展。 兩國國家重臣,同時見識過西方軍事武器及科技強大 兩人又談到對日本明治維新學習西方進行一系列改革的看法,尤其是圍繞服裝改革問題,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日文史料,明治時代...
留言
張貼留言